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3月24日發(fā)表文章,題目是“北京文火慢燉‘雞蛋’”。文章認為,國家大劇院圓了中國50年的夢想。文章摘要如下。
新建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穹頂在湖水的環(huán)抱之下熠熠生輝,宛若一顆珍珠,又好像初生的太陽。這正是設計它的法國建筑師試圖營造的印象。
這座斥資3.6億美元的雄偉建筑由鈦合金與玻璃構成,其規(guī)模比紐約的林肯中心或華盛頓的肯尼迪中心都大,旨在向世界宣告北京已經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但對許多來過這里的人而言,國家大劇院像是個熱水中的雞蛋。
事實上,在去年12月國家大劇院開放后,這座建筑物就有了“雞蛋”(巨蛋)的外號。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在不久前的春節(jié)招待會上說:“我個人不喜歡‘雞蛋’這個外號,但每個人都有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一名52歲的網民在博客上寫道:“如果不告訴你這是國家大劇院,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個大油罐或者大倉庫。”
國家大劇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內部構造。修長的電動扶梯在中庭上空交錯,上端連著劇院上層的包廂。穹頂下巨大的天花板上鑲著巴西紅木板。這種效果結合了21世紀機場和古典鋼琴內部結構的特色。
這一地塊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被規(guī)劃為國家大劇院,需要在蘇聯的幫助下建造,但由于兩國關系轉冷而一拖再拖,到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完全擱置下來。
上月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指揮一場合唱團演出的指揮家楊鴻年說:“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大劇院,這一天我等了50年!
楊鴻年回憶起年少時在意大利旅行的日子,當時他曾非常羨慕意大利的歌劇院和音樂廳,覺得中國永遠也無法修建這樣的建筑。他說:“當時這只是我們的一個夢!
新國家大劇院的奢華顯示出中國樂于接受西方文化。
事實上,在國家大劇院啟用的6星期內,已經有女高音迪?卡娜娃、男高音何塞?卡雷拉斯、指揮家?guī)焯?馬祖爾,以及基洛夫芭蕾舞團等世界知名藝術家登臺獻藝。通過提供演出場地,中國希望在劇院內演出的藝術家能夠在世界級的西方藝術舞臺占有一席之地。
當然,想看西方文化可不便宜。要看一場外國藝術家的演出,門票價格跟西方的演出相當。
有幸隨全班一起觀看演出的16歲高中生曾桓(音)說:“門票太貴了。我家人平時可沒什么機會進來參觀。”
在春節(jié)期間,數百名來自中國農村的游客在大劇院入口處徘徊,卻沒法進去參觀。中國大劇院的一名發(fā)言人說,將會很快推出價格相對低廉的參觀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