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在美國震撼上市的當天,下著瀝瀝細雨,專賣店外卻人潮涌動,無數的人打著傘前來購買。媒體更是抓拍到了美國第6大城市費城的市長John F. Street先生也冒雨混在AT&T商店門口的人群之中,時間指向周五早晨3:30。
市長也能誘惑到如此地步,可見iphone魅力。
而已經買到iphone的一部分用戶,突然意識到賺錢的機會就在錢前。于是在EBAY上面,iphone的此款手機轉手賣到2000美元的價錢。這是善于制造神話的蘋果又一次營銷藝術的成功。
蘋果的產品總能讓你不光看它本身,而是看到更多的東西。在iphone上市前,媒體曾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負面報道:iphone不支持視頻拍攝、不支持彩信、不能更換電池、不支持外部存儲擴展、甚至環(huán)球唱片拒絕與蘋果續(xù)約將導致大量音樂從蘋果商店里消失等等。但iphone上市后,蘋果仍然手握大幫的粉絲,花上500美元還要徹夜排隊淋雨,只為買一個手機。
“設計+營銷”的威力至斯!
定位顛覆:不是手機
“它是能觸摸控制的超大屏幕iPod,是一部具有革命性的手機,是一個突破性的互聯網通信終端,它不是三個產品,而只是一個設備,我們叫它‘iphone’”——喬布斯這樣評價。
所以,iphone實際上就是音樂視頻+手機+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三位一體。這樣的東西可能是會讓人感覺強大,但絕非是“前衛(wèi)”。甚至,有人認為它落后。在日本,人們所使用的手機早已經擁有了iphone的大部分功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對iphone的選擇是漠視。正如《洛杉磯時報》說,iphone這樣的產品,在日本其實是非常過時。
但同時也有國內人士指出,iphone雖使用2G的網絡,但是卻將娛樂、手機和互聯網整合到了一起,它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手機。
那么,我們不妨這樣看待iphone這個產品的定位:與手機行業(yè)的老大諾基亞相比,蘋果實際上是避開了競爭。諾基亞做的還是手機,普通手機或是商務手機;而蘋果的產品卻是一個包括手機功能的娛樂終端。
在蘋果的整個推介過程中,你可以看到電話并不是他們主推的功能。甚至在豐富繁多的應用當中,可能通話反而是最弱的一項——喬布斯在做iphone之初就向合作伙伴Cingular指出:無線運營商的傳統語音業(yè)務收入正在下降。
因此,蘋果從來也沒想過要開發(fā)一個主要用來打電話的東西。IPHONE這個產品“是用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的,它壓根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