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拿起一份小報小刊,最激動的是看在角落處的廣告,廣告沒有什么可以看的,看的是圖片——美女圖片,從那時起一個困惑就困擾了多年,就是“為什么廣告上的人都是外國人”?,F(xiàn)在,把頭朝電腦兩邊看看,拿起一份雜志或報紙,撿起一張產(chǎn)品宣傳頁,隨便打開一個商務性的網(wǎng)站或者公司網(wǎng)站,大街上的戶外廣告……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外國人。具體一些,可以看一下這篇《出現(xiàn)在中國大街小巷里的神秘洋妞》,是的,這再正常不過了,連AV影星都成為醫(yī)院的形象代言人——“白衣天使,健康衛(wèi)士”,正常到如果不是這樣就讓你覺得不自然了,比如到小城鎮(zhèn),如果沒有這些“洋妞”真不敢相信自己身處中國,它們是多么親切啊,已經(jīng)是愛上了。
都是圖庫(Stock photos)惹得禍。當我們學會 Photoshop 之后開始做設計,沒有素材怎么辦,上網(wǎng)下載。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于圖庫的各種關鍵詞進行搜索,打開那些網(wǎng)站,一大堆都張得像垃圾網(wǎng)站,從中就可以看出這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和需求量。如果需要輸出比如打印或印刷,則需要高質(zhì)量的圖片,所以即使多么小的廣告公司或者設計公司都是成套的圖庫,幾百張的光盤幾百塊錢,它們是資源,很少有正式的許可。打開這些圖庫,發(fā)現(xiàn)和網(wǎng)上找到的幾乎是同一套,這也就是為什么同一個洋妞可以在天南地北餐館旅館畫廊發(fā)廊出現(xiàn)了。我要做一個手冊,在最后需要介紹一下公司,那就是“合作”了,“合作”就是“握手”了,然后拿起大部頭的圖庫畫冊按著索引“商務人物”尋找,選擇一張“握手”的圖片,找出對應的光盤,稍微處理一下,加上文字就成了。
非常工業(yè)化的流程,圖庫就是應這些批量化工業(yè)化的生產(chǎn)方式而生的,我們不必去自己找模特、找場景、找攝影師,而是讓別人完成這一切,如果將我們和別人的距離進一步拉大,就出現(xiàn)了圖庫工業(yè),圖片制作公司制作圖片,再工業(yè)化一步,就是圖片制作公司批量制作圖片,不再是我和某位攝影師說我需要怎樣怎樣的圖片你給我拍一張,而是圖片制作公司說我有你任何想要的圖片,你來挑吧。圖片制作公司就雇傭一些模特,找到各種典型的場景,讓模特來扮演各種職業(yè)各種角色各種表情,最后一套套的圖庫走到了各個角落。
難道這樣不行?難道要徹底回到設計手工作坊時代?難道使用圖庫就做不出好的設計?……這是回答不了的問題,但這里面確實有各種對設計的阻礙力,即使我們通過新的方式,比如在 Flickr 上尋找適合的照片,同樣也是在預想的范圍內(nèi)不斷妥協(xié)才去找到適合的,或許看上去不是一個完全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而是去尋套。這篇文章不討論這個,而是以此出發(fā)討論圖庫味和圖庫味的設計。
圖庫味
圖庫味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或許像一粒奶糖,嚼著嚼著成為了一團塑料,就像塑料在嘴巴里的味道,有料而無味且不適,一旦意識到不適就會越來越感到不適甚至惡心至嘔吐,味道不好極了。我覺得除去觀念和價值,單純從美學上來說,CCTV 完全就是這種味道。
它不是很糟,有的時候甚至是很漂亮很專業(yè),圖庫圖片就是專業(yè)制作公司制作的,照顧到每一個細節(jié),比如這篇文章開頭的圖片,從人物到表情到構圖到光影到景深,可以說每一處都是那么“完美”和“恰到好處”。還有那些風景類圖片,比如藍天、草地、公路類的,當作桌面圖片合適不過了。
那么為什么會味同嚼塑料呢?塑料有時看著挺好的,但是吃起來就是另外的感覺了,圖庫也一樣,粗一看不差,但不能咀嚼,當投入使用比如作為素材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拿人物類圖片作為例子,它是假的即扮演的,那么我們自己來布置場景拍攝不也是扮演的呢?可是將生產(chǎn)者和使用者的距離拉大,就會出現(xiàn)鴻溝,比如意義的空泛,一個本土小公司,為什么在介紹公司的時候是老外呢?只是為了“握手”這個圖像的代表意義,或者是那種真誠和諧的氣氛能夠越過現(xiàn)實對應關系而在抽象的概念上向外傳達,或許這就是足夠了(?)另外,圖庫圖片是工業(yè)化的產(chǎn)品,而它面向的基本是視覺體驗,所以沒有個性,沒有生氣,尤其在使用的時候也是批量化的作業(yè)方式。
在《Hack2Work:針對設計專業(yè)人員的一些基本技巧》這篇文章中,有一點說到設計公司開博客千萬不要用圖庫圖片。而在我們閱讀博客的時候,卻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很多博客特喜歡圖配文,而很多圖片都是圖庫圖片(我們這里曾經(jīng)有過一篇文章使用過圖庫圖片,就是這篇),有的不是圖庫圖片而是網(wǎng)上比較流行的圖片,當配合文字感覺就是圖庫味。這樣的圖配文并不是胡亂配,至少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甚至有的還很有趣,但是放到整體之中,就是空泛的,因為指示微弱或者牽強,最主要的是個性的缺失,甚至是他者個性的替代,即用別人的個性來指代自己的個性。
更廣泛的圖庫味
一家中國小公司使用外國人像來作宣傳素材是讓敏感的人感覺不舒服的,那么外國公司呢,或者說是那些并不是通過購買圖庫圖片來制作宣傳圖像,是不是就沒有這種問題呢?
如果關注日韓新產(chǎn)品信息的,肯定非常熟悉那些媒體宣傳圖片了,新產(chǎn)品的圖片中總是有美貌的女郎作陪,日式的清純,韓式的人妻,讓人看產(chǎn)品信息的時候恨不得分出個分身來。而歐美的媒體宣傳圖片,則收斂一點,當也非常漂亮,拍攝完美的產(chǎn)品使用中的場景。這些單獨看都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看多了,一樣讓人因厭倦而覺得無味,即太場景布置化了,太扮演化了,太 Photoshop 化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國際大公司的網(wǎng)站,近幾年雖然越來越少,但仍然可以看到各種配圖,不管事實怎樣,里面的人是不是他們的員工,從我們看者的角度,就像圖庫圖片一樣,過分整潔的桌面,眾人搭配合適的服裝,相互呼應的表情,光線……和圖庫圖片如出一轍。
在 Apple 網(wǎng)站上看不到這種圖片,但是慢著,Apple 的產(chǎn)品演示中,比如照片功能的演示(iPad,iPhone),那些照片是不是看上去就和圖庫圖片一樣?
為什么我喜歡小城鎮(zhèn)上那些使用圖庫圖片的設計,因為它已經(jīng)融入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能承載起足夠的信息(比如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另外粗糙的設計手法也成為一種視覺風格(剛好與圖庫圖片的風格對立),當然不是從設計的角度去評價,而是把它當作現(xiàn)狀的一個內(nèi)容來看待,也不可避免會有一點獵奇的心態(tài)。
圖庫味的設計
圖庫味成了一種風格,就可以包羅更多的東西,不只是在圖片上。很多設計并不會使用大量的圖庫圖片,有的甚至自己制作所有的元素,但是最后感覺還是像看到了圖庫圖片一樣。
比如,李開復的創(chuàng)新工場的網(wǎng)站,使用了李開復的照片,里面一些元素或許不是出自圖庫,但是能感覺出個性嗎?包括他們的Logo,跟大部分的商業(yè)網(wǎng)站一樣。
雜志封面以及照片,尤其是時尚雜志和里面的照片,基本上可以視為同一套叫做“F—時尚類”,連個性也是同一套。
這一套是什么套,就是模板。
模板思維
關于模板思維我們以前也討論過,創(chuàng)新和設計并不是無中生有天馬行空,它有跡可尋,它有流程,它有分工合作……它有一套,關鍵就是看在什么層面去操作,如果給你一張示意圖上面標明這里填什么那里填什么,然后設計師將其填充上,這就可以稱為模板思維。就像合作是什么,合作就是握手,兩個人有力的握手,面帶微笑有力的握手,這樣就足夠了,這就是模板思維。
而現(xiàn)實中,模板思維并不是很明確的,有時連自己都無法意識到陷入了套路之中,除了諸如視野等個人能力,外界影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品集之路,簡單說就是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品集而成長的經(jīng)歷,或許開始閱讀這些作品集的時候并不能得心應手地設計,但如果看得足夠多,儲存的足夠,那么“厚積而薄發(fā)”自然如泉水般涌出,也許設計結果很不錯,但總是處在一個套子之中,因為這種作品集的影響是潛在的潤物細無聲的。
適當?shù)臅r候,需要停下來,回頭看看,朝自己看看,甚至又回到 foolish。
創(chuàng)新設計與工業(yè)化批量化
圖庫圖片是批量化工業(yè)化的結果,那么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設計如果也是工業(yè)化和批量化呢?結果會怎樣,從什么層面去應用工業(yè)化和批量化的套子?或許創(chuàng)新工場會給出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