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址在大學的植物園,該項目建立了體驗式的學習環(huán)境,加強在項目的所有尺度下種植園的環(huán)境管理教育的引領作用。它創(chuàng)建了形式上的關聯,連接了現有形式和同化的花園系統,并恢復場地地形條件和植被狀態(tài)的主導作用,后者定義了這個重要的文化景觀。

設想為花園體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歡迎中心是處于平地和小山丘之間過渡的一塊有深度的花園,是一系列現有的道路交匯的地方。在逐步接近這塊各種條件交匯的地方,該中心重新組織了兩種層高 - 利用并劃分這兩種地形條件 - 使設施回應使用者的需求。作為平地的語匯延續(xù),中心的較低層是游客服務的主動式露臺,配有機械元件嵌入到山坡上。上層作為正式的教育以及各種活動的靈活多用途的空間,有利于室內建筑和景觀的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規(guī)劃和空間的擴展,以及提供游覽小山的無障礙通道 。

將停車設施搬遷到基地的邊緣,這種組織方式強調了環(huán)境類似'碗'的弧形等高線。一個新的到達露臺作為行人從主校區(qū)的連接方式,整合了針對通過步行、自行車、小車、旅行巴士和公共交通到達的訪客的流線系統,促進了建筑的定位和功能內容。毗鄰這個到達露臺的,是一個新的“生物濕地”,作為一種從環(huán)境角度出發(fā)的花園引導空間,清潔停車場的雨水,重新劃定古冰川河流的路線。所述bioswale被設計為從高處的校園收集雨水,以提供優(yōu)于當前項目的環(huán)境效益。
生物氣候設計原則,以促進可持續(xù)性和擴大項目的教育價值。嚴謹地依據場地上花園的獨特的微氣候來布置設備,被動通風和自然冷卻策略專門用于在較低的樓層。 小山低處的冷風通過電動通風口和天窗被動式地引入建筑物內,利用了“煙囪效應”。木制百葉窗布滿了南立面,形成了可控調光的動態(tài)內部環(huán)境 - 減少夏季的陽光,并允許在冬季增加被動式太陽能。屋頂太陽能光熱板提供了80%的建筑物的采暖需求。此外,自動整理區(qū)域和再生材料,高用水效率的固定裝置,使得該中心超出客戶預期,獲得LEED銀獎,繼而成為康奈爾大學的第一個白金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