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領域,這幾乎是一個抄襲量販式的時代。
身處江蘇北部的筆者,眼見這幾年身邊的小區(qū)涌現(xiàn)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名字——印象西班牙、劍橋映像、溫哥華國際花園、天惠愛丁堡,但實際上,這幾個小區(qū),跟西班牙、英國、加拿大是一點邊都不沾的。但或許是因為有了歐美化的名字,在很多人看來突然高貴起來,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木橋流水以及故意修飾成尖頂或圓頂?shù)慕ㄖ,成了異域風情和現(xiàn)代田園風范的結合品,住進這樣的小區(qū),好像就有品位而高人一等了。

左為哈斯塔特小鎮(zhèn),右為惠州哈斯塔特村
除了這類簡單的的模仿外,也有抄襲到以假亂真地步的。去年一度成為媒體焦點的廣東惠山版“歐洲小鎮(zhèn)”,是一家財大氣粗的國企直接將奧地利一個叫做哈斯塔特的小鎮(zhèn)直接copy過來,直接鬧出了知識產(chǎn)權糾紛。這山寨的奧地利小鎮(zhèn)是在惠山郊外的山坡了,為了修建這個“小鎮(zhèn)”,施工者將山體挖出了數(shù)個大坑,植被被毀,河流改道!靶℃(zhèn)”倒是洋氣了,但是周邊的環(huán)境倒是可以想見的。后來據(jù)說,“小鎮(zhèn)”的房產(chǎn)銷售并不怎樣,倒是原版的奧利地小鎮(zhèn)哈斯塔特吸引了更多的中國游客去觀光……
至于國內(nèi)建筑的互相抄襲,更是比比皆是了。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長城、鳥巢、水立方,在國內(nèi)很多鎮(zhèn)、村的辦公樓前都有復制品,仿佛讓很多國人不出村就可以領略北京style了。上海世博會期間,山寨版的“中國館”豎立在蘇北某地的高速公路旁;大西北某地則熱衷于制造一個江南風格的開發(fā)區(qū),而不顧風沙侵襲和嚴重缺水的現(xiàn)狀。
大家抄來抄去,由此就產(chǎn)生了中國百城一式的景觀,在水泥森林越蓋越高的過程中,失掉了各自的風格和歷史傳承。
建筑,從來都是地域文化的凝結點,它不但包含著人們的審美情趣,更反映著某地獨特的人文情懷,因而具有不可復制性。你無法想象會在大漠戈壁上架構蘇州園林,也無法想象在平原地帶盛行山石古堡。
建筑,當然有必要借鑒外地乃至外國的經(jīng)驗,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開發(fā)商們只不過只滿足于通過形式上的抄襲或者概念上的強行植入,來叫賣自己的商品,通過嘩眾取寵、標新立異來提升認知度。當然,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在于大眾有這樣的消費心理——總以為歐美的就是好的。
歐美的很多建筑,當然好,但問題是那些建筑風格的形成,都是通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加之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疊加效應而成。就像惠山的山寨版小鎮(zhèn),固然建筑風格類似,但當你放眼四周,是荒禿禿的山林、骯臟的水流、糟糕的交通,那么怎么可以找尋到原版奧地利小鎮(zhèn)所散發(fā)的田園牧歌式清新生活?
說到底,山寨無罪,但未必不會水土不服,不會讓人覺得倒胃口。就山寨建筑而言,不但是技術上毫無創(chuàng)意的投機取巧,也應該是沒有自身文化自信、主動割裂歷史傳承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