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建筑設計頻道 → 行業(yè)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
|
海嘯紀念碑設計賽五強產(chǎn)生華人建筑師入圍 |
|
泰國政府發(fā)起的海嘯死者紀念碑設計比賽,入圍最后五強的作品于上月公布,而在近4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躋身最后五強的作品,于最新一期《時代》雜志亞洲版首次曝光,其中一套入圍作品由來自中國上海的建筑師侯梁設計。5名設計師將競逐二戰(zhàn)以來最重要的紀念碑之一的設計權。
全球379作品參賽
為了紀念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中的死難者,泰國政府于去年9月21日正式舉辦海嘯死難者紀念碑設計比賽,到去年12月26日截止期限時,大會共收到來自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qū)共379件參賽作品,其中10件來自中國香港,兩件來自中國大陸。
據(jù)報道,此次對作品的設計要求是:必須以具體形式來呼喚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對災難的抽象表述最好留給文字。評委會共7人,其中來自瑞典的建筑師約那斯·博林說:“我們不想要任何涉及海浪形式的作品,如果你曾親身經(jīng)歷過海嘯,就不會再想從海浪下面走過!
入圍作品各具特色
泰國攀牙府省長早前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公布入圍名單,來自中國上海的侯梁的個人作品入圍決賽,其余4套設計方案分別來自芬蘭、美國、西班牙及澳大利亞,入圍作品各具特色,有船只或橋梁形狀,也有飄浮于海上的浮燈群。其中侯梁的作品恍如巨石陣,以多支白色石柱圍在一起,用簡約的方式象征人們圍圈跳舞。侯梁說:“在大災難發(fā)生后,人們希望靠近上帝,靠近他們的信仰,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互相緊靠!
而澳大利亞風景建筑師理查德·韋勒及建筑師加利·馬林科的作品,則追求簡樸和典雅,這個200米寬的海上浮燈,要登上考拉山才能觀賞得到,韋勒認為照亮海洋是樂觀的象征。
最終方案5月宣布
5名作者得到了2.5萬美元的酬勞,將拿出更具體的設計方案,競逐二戰(zhàn)以來最重要的紀念碑之一的設計權。他們將在今年5月2日前提交最終設計稿。第二階段的評委會將在5月14日之前完成評選工作,獲勝者的名單將于5月22日宣布。泰國政府將依照最終設計方案,在攀牙府面向安達曼海的考拉山上興建死難者紀念碑,紀念在這場世紀大海嘯中罹難的逾22萬人。
華人建筑師:巨石陣紀念碑
來自中國上海的比利時籍建筑師侯梁的設計是外表與巨石陣相似的巨大白色塊狀,形成一個抽象的建筑雕塑,令人聯(lián)想起人們圍圈跳舞的情景。侯梁說:“在大災難發(fā)生后,人們希望靠近上帝,靠近他們的信仰,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互相緊靠!
西班牙建筑師:鋼織塔式紀念碑
西班牙建筑師安那·索莫扎·吉姆尼斯構思興建的鋼織紀念碑,靈感源自那些在泰國南部海岸聳立的石頭,與塔式寺廟建筑相像,它將會成為博物館或其他活動場地的上蓋。
芬蘭建筑師:香蕉葉小船
正當許多參賽者都以常規(guī)的紀念碑構造來設計時,芬蘭建筑師阿努·普斯蒂寧跳出傳統(tǒng)框架,拿出更能體現(xiàn)“交互”理念的作品。按照普斯蒂寧的設計,漫步沙灘的游客用香蕉葉折成小船,然后當作祭品讓它們飄浮在海上,滿海的小船便成為紀念碑。普斯蒂寧解釋說:“人們可以通過自己動手來參與建造海嘯紀念碑!
美國建筑師:“大自然”橋梁
美國加利福尼亞泰國裔建筑師拉瓦瓦然·卓克斯姆巴特才的作品別具一格,其管道般的橋梁設計最為抽象,同時也最具視覺沖擊力。由木制條格構和其他大自然材料建成,令橋梁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使人們反思人類與大自然關系。
澳大利亞建筑師:海上浮燈群
來自澳大利亞的風景建筑師理查德·韋勒以及建筑師加利·馬林科追求簡樸和典雅,他們的設計是海上浮燈群。
這個200米寬的海上浮燈群,要登上山上才能觀賞得到,韋勒說:“照亮海洋是基于某種最基本的人生態(tài)度,我認為這是樂觀的象征。”
|
|
網(wǎng)友評論:
|
|
·尊重網(wǎng)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nèi)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jīng)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