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一幅名為《1948年作品第五號》的抽象畫以1.4億美元天價在美國通過私下交易轉手,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繪畫作品。消息傳出,這幅油畫的作者——美國現(xiàn)代藝術大師杰克遜·波洛克再次成為國際藝壇的熱點人物。
從2月9日開始,中國觀眾將有幸親睹這位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大師作品的風采。當天,“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特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波洛克的代表作《月亮女人》和《1950年作品第18號》將一展芳容。
看真跡機會難得
“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是在中國舉行的第一個全面反映美國藝術發(fā)展歷程的大型展覽,展期將至4月5日。
展覽匯集了在美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近120位藝術家的130余件作品,跨越了從18世紀初北美殖民地時代至21世紀初當代美國的各歷史階段。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冰島歌后”比約克的男友、前衛(wèi)藝術家馬修·巴尼等明星藝術家的作品均將到場。
不過最為觀眾所期待的還是“世界最貴畫作”目前的紀錄保持者、抽象表現(xiàn)主義大師杰克遜·波洛克的作品。這次展出了他的兩幅作品:1942創(chuàng)作的《月亮女人》和《1950年作品第18號》!对铝僚恕愤\用了程式化的透視法和環(huán)形線條,主題是模糊的,所謂的“月亮女人”只是出于畫家本人的心理想象,而不是源自常規(guī)經(jīng)驗!1950年作品第18號》更是如此,只是一件作品,只有編號,沒有主題。
“假畫”增加關注度
就在波洛克的作品即將與中國觀眾見面時,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日前斷定,近期出現(xiàn)的三幅波洛克的作品是假畫。這更增加了波洛克作品的關注度和神秘性。
哈佛大學發(fā)表的報告說,這3幅作品分別包含一些在1962年、1971年及1986年才開始面市的顏料,而波洛克是在1956年去世的。
2003年,波洛克生前好友、攝影師赫伯特·邁特的繼子亞力克斯·邁特宣布,他2002年在繼父位于紐約長島住宅的儲藏箱中發(fā)現(xiàn)了32件相信是波洛克的遺作,這些作品經(jīng)過波洛克作品研究專家蘭杜教授的鑒定,被認為有可能是波洛克在發(fā)表正式作品前的“實驗性練筆”作品。
但波洛克·克里斯蒂娜基金會在2005年聘請兩名專家對這批畫作重新鑒定,這兩名專家以一致觀點對蘭杜的鑒定提出強烈質疑。
對于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發(fā)表的鑒定報告,有專家仍然懷疑所謂發(fā)現(xiàn)新顏料,可能是舊顏料后來受潮及污染所致。而作品所用的紙板至少可追溯到1955年以前,仍然可能是波洛克的真作。
波洛克熱有原因
藝術品市場也和時尚界一樣,此一時彼一時。據(jù)克里斯蒂拍賣行資深主管托馬斯·塞杜克斯介紹,收藏者的口味在變化,這兩年最搶手的卻是20世紀初兩大畫派:德國表現(xiàn)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和它們支脈相連的維也納畫派、美國現(xiàn)代藝術也表現(xiàn)出色,波洛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美國現(xiàn)代和當代繪畫看漲和全球藝術品市場中心徹底完成從歐洲轉向美國這個過程有很大關系。在藝術品本身價值之外,其收藏群體的國籍、偏好、財力,將最終決定藝術品在市場上的價位高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成名的那批美國當代畫家,其作品21世紀初開始在紐約藝術品市場上形成穩(wěn)定的板塊,收藏者也具備了交易的結構層次。
以波洛克作品為例,他1912年出生,1929年開始學畫,到上世紀4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成熟:把畫布鋪在地上或是掛在墻上,摒棄了畫家常用的工具,用石塊、沙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和顏料在畫布上摩擦,或者任其成為流體滴落,畫布的大小則是在作品完成之后再做裁剪,這種擺脫拘束的行動繪畫完成了美國當代繪畫最具原創(chuàng)力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波洛克1956年車禍身亡后,其作品的影響力達到巔峰,進入收藏家的視野。
波洛克作品欣賞: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nèi)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