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海陀飛輪表
手表,記錄時間的流失;攝影,凝固時間的瞬間。當手表與攝影相融時,會產生怎樣的靈感?本屆文博會工業(yè)設計展區(qū)中,展位最大的是飛亞達公司。汪雯主持設計的“攝影師系列”,將成為其最新的主打項目與廣大市民見面。這位年僅28歲的年輕女設計師的身上,體現著深圳新生代設計師的活力與創(chuàng)意。她說,鐘表承載的是獨特的文化內涵,在設計中追求技術與藝術的極致,實際上傳達出的是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需要設計師用心體會和領悟。
融入攝影文化
工作之余汪雯愛看書、看碟、研究歷史。而這些文化涵養(yǎng)與積累都融入了她的設計中。她最新推出的“攝影師”系列腕表,在設計上處處離不開攝影文化,細微處也頗費心思。手表盤面上保留了一處“圓型鏤空”,露出機芯,顯得層次豐富而有變化。這一靈魂設計是對機械情結的偏好,更是對“攝影”的具象表達。透過圓型的鏤空去“洞”察機械機芯的律動,寓意攝影師透過鏡頭去發(fā)現生活。汪雯介紹說,這款手表盤面層次豐富,取舍有度又高低搭配,透明和不透明相互錯落,猶如往事交疊重合。而腕表的底蓋設計也有鏡頭的隱寓,黑色圈上寫了表的參數,猶如鏡頭參數。把“鏡頭”放在了“時間”的背后,就像珍藏了人們的回憶。
從去年11月開始,汪雯與2006年剛從廣州美術學院工業(yè)設計系畢業(yè)的新銳設計師何培斌一起,投入了這款手表的設計中。在汪雯提出與攝影器材相關的設計概念之后,兩人緊密配合在設計中加入對“時間”的捕捉和銘刻。同樣是對生活“光影”的記錄——腕表與攝影,本就是歲月藝術中的一對雙生兒,兩位年輕設計師用自己的創(chuàng)意把兩者完美融合起來,“當我們翻看過去、捕捉現在,不只是在懷舊,也是為了證明:時間從未停止,我們已經遠勝昨日”。
在沉靜中感悟
2001年從吉林工業(yè)大學畢業(yè)的汪雯學的是汽車設計,來到深圳后進入飛亞達公司。從此她的生活與手表設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已經成為公司的主要設計師。
工作剛剛兩年,汪雯首度主持設計的“經典系列”就獲得一致認可。全白的表盤大而簡潔,表身輕薄,很快成為公司銷量最好的一款手表。此后在不斷的設計改進中,她又加入顏色和形狀款式的多種變化,今年下半年還將繼續(xù)改進。走在街上看到行人手上戴著自己設計的表,頗有成就感。
2006年到2007年,整整一年時間,汪雯為航海陀飛輪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造型設計的創(chuàng)意想法是要把航海文化對于人類歷史的貢獻融入設計中。她介紹說,字盤的設計是對于船舵的抽象描繪,以船舵形狀指示時間,全部用天然鉆石鑲嵌,并在點位鑲嵌了天然藍寶石。內圈是波浪型底紋,陀飛輪的支架造型元素來自于航海中不可或缺的錨。而底蓋上復刻了古希臘的手抄本上出現的單桅大三角帆船的圖繪,也是迄今人類所見的有關三角帆船的最早記載。整個設計充滿了航海元素,在方寸之間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表達了對人類航海文化的敬意。這款高端手表2007年限量上市后,銷量奇佳,也讓她感受到文化底蘊對于設計的極端重要性。
設計與工藝相互促進
深圳有著良好的工業(yè)設計環(huán)境,產業(yè)鏈完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汪雯與深圳工業(yè)設計一同成長。在進行航海陀飛輪表的設計中,表殼的嵌套式結構使得公差配合和拋磨成為工藝難點和重點;字盤上鑲嵌船舵狀的金屬條,并在上面鑲嵌天然鉆石和天然藍寶石,對鑲嵌工藝也有極高的要求;而底蓋上的大三角帆船以及海浪都是浮雕效果,對雕刻和打磨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最終汪雯與結構設計師共同努力,使得兩者實現了最好的結合,達到了設計效果。她說,腕表的設計更多的是展現對機械機構技藝的狂熱和對時間文化的理解,兩者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