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熱衷履帶式摩托車早有先例
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人就熱衷于半履帶式摩托車的研制,先后研制出1t、3t、8t、12t、18t、24t等多種型號的半履帶式車輛,并以HK系列命名。其中,小型的半履帶式車命名為HK100型,由兵器局第6科負責研制,目的是開發(fā)一種能空運的半履帶式車輛。
德國的研制工作于1939年開始。在研制過程中,參考了奧地利的輕型半履帶式車輛,研制工作進展很快,1940年初就制成了樣車,年內共制成了70輛試生產(chǎn)型車,并進行了廣泛試驗。1941年共生產(chǎn)了420輛,第一輛車于1941年6月5日正式裝備,1942年共生產(chǎn)了985輛;1943年生產(chǎn)了2450輛;1944年共生產(chǎn)了4490輛。研制之初的代號為Kfz.620,定型后命名為Sdkfz.2特種車輛。德文名為kettenLirad,意思是“履帶式摩托車”。
Sdkfz.2履帶式摩托車在二戰(zhàn)中廣泛應用,它小巧靈活,越野性好,深受德國大兵的喜愛。除用于牽引輕型火炮和掛裝小拖車外,直接用于運送人員和物資以及擔任偵察、通信任務的場合也不少。盡管德國人把它歸入半履帶式車輛一類,但它并不是典型的半履帶式車輛(典型的半履帶式車輛,前部為兩個車輪)。從前面看像摩托車,從后面看像小型拖拉機,有點像現(xiàn)在的“三輪蹦蹦”和“小手扶拖拉機”。無疑,它的越野機動性和行駛穩(wěn)定性要優(yōu)于一般的摩托車。這也是它能紅火一陣的原因所在。但是,它和其他半履帶式車輛一樣,在越野行駛能力上比不上履帶式車輛,公路行駛能力和可靠性上又不如輪式車輛。這種先天的不足,使它最終難逃進入“戰(zhàn)車博物館”的命運。
這種履帶式摩托車有兩大特點:第一,兼有摩托車的輕便和履帶式車輛越野能力強的特點;第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動力、傳動、行動、操縱機件一個都不能少。它雖然是超小型車輛,但看起來也是滿復雜的,至少比一輛摩托車要復雜得多。

設計師小傳
季曼·舒爾茨
出生于法蘭克福,今年26歲,德國人,2002年開始在德國奧芬巴赫學院學習產(chǎn)品設計工藝,他同時也在德國的達姆斯塔特學院學習機械工程技術。2001年始,他參加了6次國際設計競賽,并因自己設計的機器人double fighter獲獎,后來他又參加了2003年與本田合作的摩托車工程設計項目,以及2005年歐寶公司的汽車設計和工程改造項目。
奧利弗·克勒
出生于紐倫堡,今年僅24歲,德國人,他目前正在德國的奧芬巴赫學院學習產(chǎn)品設計。他的經(jīng)歷頗為傳奇,不但完成了半年的醫(yī)師實習,還曾從事過公務員類型的文職工作,看上去似乎和摩托車設計沒什么關系,但是正是因為他的豐富過去,從而有更多的新鮮靈感。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