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日期:2008年3月28日
結束日期:2008年4月22日
活動介紹:
主辦:澳門藝術博物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
展覽日期:2008年3月28日至4月22日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逢星期一休館,節(jié)假日照常開放
展覽地點:中國廣州市番禺區(qū)大學城外環(huán)西路168號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
展廳:5、6號展廳

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商船開始陸續(xù)在澳門靠岸,從那時起,極具特色的異國文化正式在這個南中國小城中散播開來。多年來,葡萄牙、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經歷長時間的磨合,對此間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以至日常語言等運用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一時間,西方的科學、藝術、宗教、文化都不斷通過澳門輸入中國內地;中國豐富的物產乃至哲學思想等亦從澳門傳往歐洲。中西文化交流,在澳門拉開了序幕。
但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后,澳門的國際貿易港地位逐漸被香港取代,文化中轉站的角色從此淡出。但是,澳門并未因而終止了自身文化的滋長。一九一零年,澳門成立了第一所博物院──賈梅士博物院,亦即是澳門藝術博物館前身。到了三十年代,該館在社會熱心人士的關懷下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其藝術藏品亦日益豐富。在七十年代,館方以拓闊本地藝術家的視野為目標,除了展出自身收藏,還開設畫廊,并積極邀請外來及本地藝術家舉辦展覽,以期建立起藝術交流的平臺,使藝術家在觀摩及學習中不斷成長。

澳門藝術博物館
一九九九年,即澳門回歸祖國懷抱同一年的三月十九日,澳門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一個嶄新的文化設施空間及舉辦大型展覽的重要場地,從開館至今舉辦了逾百項各類型展覽及活動。這些項目的合作者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館等內地大型文博機構、及來自香港、臺灣、法國、葡萄牙、意大利、捷克、芬蘭、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哥倫比亞、埃及、新西蘭等國家、地區(qū)的博物館及藝術家、收藏家等,這些展覽中既有清代皇家收藏的珍貴文物,也有如陳淳、徐渭、董其昌、八大、石濤,揚州八怪或近代的吳昌碩、張大千、傅抱石等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萃的作品,而西方藝壇舉足輕重的畢加索、米羅、雷諾阿、尼基、克萊茵、阿曼等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也曾在此展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舞臺上,澳門藝術博物館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一個展覽活動的成功與否,除本身的素質外,宣傳形象的確立也極為重要,宣傳海報的設計是否突顯每一項目的特性?出版物能否吸引大眾的視線且引起廣泛關注?這些都是主辦機構的重要考慮內容。我館擁有由一群青年設計師組成的精干團隊,他們因應不同的項目,以藝術及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嘗試打破常規(guī),以期取得獨特的效果。在畫面上,從用色、字體配合以至版面設計上的變化,都力求從原本傳統(tǒng)刻板的內容中引發(fā)出現(xiàn)代感的視覺元素。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小城,我館在海報創(chuàng)作上不能避免地面對著不同種族的語種問題,如中文、葡萄牙文及英文甚至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常常需要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張海報上。然而,通過別出心裁的安排,此等限制卻反而成為藝博館在設計上的一大特色。二零零四年本館受芬蘭拉特海報博物館及赫爾辛基海報美術館的邀請展出本館部分海報創(chuàng)作。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七年間,我館創(chuàng)作的多款海報先后在捷克布爾諾“第二十二屆平面設計雙年展”主展場及皮爾森吉瑞.特蘭卡展覽館展出。
今天,澳門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十分榮幸與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合作,向廣州市民介紹這些宣傳海報,這里展出的一百幅作品,大部分出自本館平面設計師之手,借著這些風格各異的海報,觀眾不但可以欣賞到設計師們的獨特藝術創(chuàng)作,也可以與我們一起分享并重溫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至今所舉辦的精彩展覽及活動,見證本館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