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椅子卻被沃爾夫先生賦予了新的生命
你見過小爬凳、破椅子嗎,這些在如今的中國,尤其是城市已經(jīng)難得一見了,不過現(xiàn)在正有數(shù)十把椅子聚在一起亮相科隆的展覽會了。德國之聲見習(xí)記者實地報導(dǎo),并拍攝眾多圖片放在下面鏈接的圖片展里。
作為室內(nèi)設(shè)計盛會“Passagen 2006” 的一部分,科隆KAP論壇展出了2005年荷賽(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得主米歇爾•沃爾夫(Michael Wolf)的60幅照片和40多把“破椅子”。這個主題為“坐在中國”的展覽形式很特別,是由攝影展和實物展兩部分組合而成的:破椅子的特寫照片、以椅子為主題的中國日常生活照,以及沃爾夫在中國收集的各式各樣的破椅子,它們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相聚在一起。自1月16日開幕式以來,已有2000多人前來參觀,展覽還將延續(xù)至3月11日。
展出的椅子和凳子個個缺胳膊少腿:加有厚軟墊的椅子、破舊的凳子、修跡斑斑的鐵椅、用紅玻璃線纏著腿的小爬凳、用膠布纏繞著的自行車座墊,有的甚至已修理過不止一次。沃爾夫的意圖是以"坐"來展現(xiàn)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宏大主題。
“丑陋中的美麗”
米歇爾•沃爾夫在北京街頭為一張破椅子攝影時,立刻被一群憤怒的人們團(tuán)團(tuán)圍住。一位老年婦女喝道:"你們外國人就想著怎么展示中國落后的一面。"沃爾夫為自己辯解道,在他看來這些椅子并不丑陋,只是很古老。但圍著的人群并不相信。沃爾夫強調(diào),自己的興趣在于挖掘“舊物中的美麗”和時間的延展。
破椅子的背后蘊藏著沃爾夫個人的審美眼光和獨特理念。他努力通過與椅子有關(guān)的組照折射出處于轉(zhuǎn)型期的中國的方方面面,從椅子到人們的思想。
這些破椅子既不高貴,或許也不舒適,但它們并非現(xiàn)代流水線下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而是獨具個性的,每座椅子、凳子都經(jīng)歷了歲月的流逝,都蘊含了無數(shù)的故事。它們不曾落座清代官員家中,也不是哪位名人的寶座,它們都是平民的椅子。這些椅子讓人們想起了弄堂、胡同和農(nóng)村的生活,祖母休息時的破躺椅,小孩子聽爺爺講故事時坐的小凳子,眾人乘涼聊天時的凳子,舊時村里放電影常搬的小凳子。
那些破椅子靜靜地躺在哪里,經(jīng)歷歲月的打磨,他們顯得那么特別。沃爾夫行走于中國的鄉(xiāng)村與城市,看到了中國的繁華,也感受到了繁華背后的生活。
行走在中國的西方漫游者
世界知名攝影師及藝術(shù)家米歇爾•沃爾夫1954年生于慕尼黑, 在美國長大, 曾就讀于加拿大多倫多和美國伯克利大學(xué),旅居中國大陸和香港11年。目前為《Stern》雜志擔(dān)任攝影記者。他拍攝的一組名為《中國——世界工廠》的作品獲得了 2005 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當(dāng)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明鏡周刊》曾刊登其中一張照片。沃爾夫已經(jīng)出版了三本書:《坐在中國》、《轉(zhuǎn)型中的中國》、《香港:前門/后門》。他的另一個以"密集空間"為主題的攝影展反映了中國狹窄空間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
這樣一個西方背景的人卻又在中國生活了那么多年,并且致力于探索東方文化的脈絡(luò),他的視角是奇特的。沃爾夫的作品是在長期行走中積累的。他的作品有著一貫的傳承性,每個主題都與人有關(guān),表達(dá)人性。他的角度一般都很特別,比如香港的前門后門或是破舊的椅子,但表達(dá)的都是人性。沃爾夫是一位感覺敏銳的觀察者和善于深思的智者,他在藝術(shù)與紀(jì)實之間游刃有余,事實上,作為一個“反設(shè)計者”,他想將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沃爾夫,一個行走在東方的西方漫游者和反思者。
西方藝術(shù)+中國元素?
正如沃爾夫自己所說,很多人并不認(rèn)為他的作品美麗,尤其對中國人來說,這些破舊不堪的椅子凳子甚至是一種恥辱。據(jù)KAP論壇的負(fù)責(zé)人介紹,來參觀的多為西方觀眾。不可否認(rèn)的是,西方普通受眾多是從西方自己的視點來了解中國。特別是關(guān)于對中國社會的認(rèn)識,西方攝影師的體會,有時深刻敏銳,有時卻也有失偏頗。
為什么中國的東西,到了外國人那里,變得有韻味起來呢?破舊的椅子、凳子、自行車后座,是對中國的妖魔化還是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詮釋?沃爾夫想做的是后者,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可這畢竟仍是西方的品味和標(biāo)準(zhǔn)。因此展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視點是多么重要。西方人能夠真正詮釋中國文化嗎?中國元素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熱點,崛起中的中國也需要強大的影像輸出,需要對自身文化的注解,需要中國視點。中國視點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標(biāo)準(zhǔn),也不僅僅是本土化,而是能夠獲得世界認(rèn)同的中國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