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品物流形:2011年米蘭家具展作品
在紙傘只能作為江南旅游景點紀念品的今天,2011年米蘭家具展展出的系列家具設計“余杭紙傘的未來”,似乎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紙傘重煥青春的可能
陳琳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贝魍娴拇碜鳌队晗铩,恐怕是絕大多數人對中國傳統紙傘的共同記憶。
在紙傘只能作為江南旅游景點紀念品的今天,品物流形設計公司在2011年米蘭家具展展出的系列家具設計“余杭紙傘的未來”,似乎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紙傘重煥青春的可能!坝嗪技垈愕奈磥怼惫12件設計作品,其中3件為紙傘改良設計,其余9件家居設計均從紙傘制造工藝衍生而來。意大利家居設計雜志《INTERIN》的主編在觀展之后,說:“紙傘終于走出了中國江南的雨巷,走向了世界設計之都米蘭!
“西方人對中國哲學、中國設計的接受和欣賞水平,超出了我自己的想象。”“余杭紙傘的未來”發(fā)起者、品物流形設計公司創(chuàng)始人、設計總監(jiān)張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還沉浸在這種被認可的興奮之中!爱斈阕叱鰢T的時候,才發(fā)現,中國文明和哲學有多么偉大和獨特。我們設計師要做的事情,是讓這種文明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而不是停留在過去!
邂逅余杭紙傘
從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算起,余杭紙傘至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然而,當張雷邂逅余杭油紙傘時,劉有泉的紙傘作坊處于半停工狀態(tài),這種技藝正瀕臨失傳。
去年8月份,剛從意大利回國的張雷帶著他的同事,塞爾維亞女設計師尤奧娜(Jovana)去余杭的瓶窯鎮(zhèn)山區(qū)考察。在西塢村,他們遇見了西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余杭紙傘傳承基地的負責人劉有泉!敖衲65歲的劉師傅,之前已經花費5年的時間,在余杭地區(qū)尋找傳統紙傘的工匠,希望光復余杭油紙傘的工藝!蓖瓿蛇@項工作并不容易,光是制作紙傘的工具,諸如劈篾刀、削刀、刮刀,就需要請鐵匠師傅專門定制。劉有泉好不容易才在紹興橋坳村一帶找到老鐵匠來打造這些工具。
整個紙傘的制造過程更為繁瑣。在劉有泉的作坊里,要制成一把余杭紙傘,必須找齊五名師傅。63歲的房金泉專門負責傘骨制作。他會熟練地將毛竹鋸成長短不一的傘骨,長的傘骨有17寸、21寸、40寸不等,最短的傘骨像筷子那么長。在刮去毛竹表面的青皮后,他還要劈傘骨。一把雨傘有36~40根傘骨。之后,負責制作傘斗的戴師傅會把每根傘骨一頭削成方形,另一頭則呈扁形。接著,由戴師傅的妻子戴師母進行辮傘。戴著老花眼鏡的她,先要在小傘骨中間鉆一道長約4厘米左右的槽,再在槽中鉆上小洞。在短骨兩頭削扁之后,辮繩的一頭就被穿在槽里,另一頭被穿進了斗帽里。
一把紙傘骨架基本成形之后,糊傘師傅孫水根先要用紗線在傘骨架上橫繞4道線,好讓傘面在糊傘時有所支撐。糊傘用的是桃花紙,被裁剪成三角形之后,孫師傅用柿子漆刷透,再糊在傘骨架上。等到桃花紙完全干透,才能在傘面上刷一層桐油漆,釘上鉚頭,這樣,一把樸素的余杭紙傘基本完成。之后,畫匠會在傘面上繪上竹木花卉、小橋流水、江南煙雨等充滿詩意的圖案。
“做一把上好的余杭紙傘,需要一根毛竹、5根棉線、18片宣紙、36根傘骨,經歷7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算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有泉說,“培養(yǎng)一個最初級的學徒工,至少要花費3年時間。”然而,讓劉有泉失望的是,去年一年,除去在世博會中展示的30把紙傘,他們的基地作坊一共只賣出去20把紙傘!懊堪讯紘栏癜凑諅鹘y70多道工序制作,價格只有100到150元,但乏人問津。”
最初踏入作坊時,張雷感受到的那種蕭條感,至今還無法忘卻!皠煾蹈艺f,作坊里的幾位師傅一年只有幾個月有活干。幾個六十多歲的師傅,其余幾個月要么賦閑在家,要么出去唱戲消遣。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張雷、尤奧娜,以及品物流形的另外一名德國設計師克利斯(Chris)一頭扎進了瓶窯的山區(qū),一呆就是兩個月!拔颐刻於寄弥鴶z像機,把師傅制作紙傘的每個過程記下來。然后再跟尤奧娜、克利斯徹夜討論,哪些可以改進、哪些可以借鑒、哪些又需要領會。”
通往米蘭之路
用張雷的話來形容,余杭紙傘是第一次遭遇了現代工業(yè)設計方法的分析和再設計。
“我們的工作集中在解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第一個是紙傘的工藝水平相對落后,如何用現代材料和加工工藝改進。第二個問題,紙傘已經蛻變?yōu)楣に嚻罚绻阍诔虚T口看到有人舉著把油紙傘,你會覺得很奇怪。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和改良,讓年輕人重新開始使用紙傘。第三個問題,紙傘的工藝如何應用到家具設計上,如何讓這些傳統工藝得以發(fā)散,這是‘余杭紙傘的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空”和“檐”的設計,正是讓紙傘重返人們日常生活的嘗試。張雷解釋說:“我們用一種可降解的PC材料,替代了油紙,同時簡化和細化傘骨,就做成了輕盈的‘空’!倍伴堋眲t是克利斯從中國瓦房的屋檐中得到了啟發(fā),調整了紙傘傘面的弧度,讓邊緣適度下垂,對遮風擋雨的效率提高了很多。為了確定下垂的弧度,克利斯做了大量的實驗。
從傘面制作工藝上,張雷和他的同事也獲得了靈感。比如,用高強度合成紙制作的儲物裝置,“納”和“巢”的設計,源于紙傘的折疊工藝。作為吊燈的“無”,則借鑒了紙傘的形狀,設計師用了禪意的手法,虛化了傘面的造型。
而像“旋”和“瞬”則得益于紙傘師傅的竹絲手藝。張雷說:“制作紙傘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了這種工藝,利用特種竹子的長纖維,配合細膩的刀法,就可以讓極致細絲又旋舞起來!
“讓余杭紙傘從江南雨巷走到設計之都,只是我的實驗設計的第一步!睆埨渍f,他接下來想做的,是為瓶窯的老宅進行內部設計,讓老宅成為一個外表古色古香,內部卻舒適現代的建筑!爱斎,成本必須是普通人愿意承受的。我希望老宅也會像余杭紙傘那樣,重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