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馬巖松:我是一個有感情的建筑師
B=《商界時尚BIZMODE》M= 馬巖松
“北京的美,在建筑周圍”
B:最近這半年看到你幾乎沒接受什么采訪,在忙什么?
M:忙,確實是忙。你看我工作室這么多人,一半忙著設計,一半忙著深化設計。
B:深化設計?
M:你要知道從概念設計圖到建筑施工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相當于深化設計。在國外通常是有專門的機構來做這件事情的,比如說現(xiàn)在快要完工的“夢露大廈”,在我們的設計中標之后,施工方拿他們做的建筑施工圖來給我看,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甚至在有些細節(jié)的實現(xiàn)上,他們想得比我們還周到。在國內情況就不同了,很少有專門的人來做這事。我不想總是聽有人跟我說“這個蓋不了”、“那個不能實現(xiàn)”,更不想我們創(chuàng)作出來很好東西,最后蓋出來的效果卻是個打了折扣的“山寨版”,所以這個工作就要我們自己來做,然后盯施工。這耗費了我們大量的精力,但沒辦法,必須去做。
B:說說設計,最近有哪些新項目?
M:在北京有兩個項目是我們正在做的。一個在CBD,東三環(huán)那邊,那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你看CBD那兒高樓林立,特鋼鐵特冷血的勁兒。我們做的也是一個摩天樓,但它看上去像是一個“融化”了的高樓,跟周圍建筑形成鮮明對比,也是在表達我們的一種獨特態(tài)度。
另一個在美術館對面。那個地方挺特殊的,周圍都是很矮、很老、很“北京”的建筑,所以我保留了老北京的那種氛圍,選擇了一種既能跟環(huán)境和諧,同時又非,F(xiàn)代的建筑方式。
B:這兩個設計好像正好是你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仿佛“夢露大廈”,幾乎不考慮周圍,就往高大威猛了蓋;另一種好像“北京2050”,是完全服從地,打骨子里融入環(huán)境。
M:在“沒有歷史”的地方,我描繪未來;在有“歷史豐富”的地方,我就是歷史中的一個小節(jié)點,連著過去,也連著未來,不能胡來。
B:可能因為你是北京人的緣故,對北京的感情似乎特別深,“北京2050”的那個設計帶有你的強烈個人色彩,同時也喚起了非常多人的共鳴,在這方面你是怎么實現(xiàn)的?
M: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西方人喜歡把房子放在中間,剩下是一片草地種出點兒樹。但是中國希望把房子給打碎,最好看不見這個房子,房子跟自然都是混合著的,北京更是這樣。老舍以前說過一個話,說老北京的美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建筑周圍的空間,總是有空。情感就發(fā)生在建筑周圍的空間里面,那些鳥、那些樹……從這些角度看建筑,你總感覺它是美的,因為你的心情是美的,周圍的空間是美的,最真實的。
這些符合當代中國人感覺的東西是應該流傳的,但我不希望是復制傳統(tǒng)!氨本2050”就是這樣一次嘗試:“CBD上空的浮游之島”認為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自由的連接,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簡單地追求高度;“未來胡同”在乎人的生活,同時與北京悠久的傳統(tǒng)相得益彰;“天安門人民公園”是一個更加大膽的假設,是一個每個人每天都愿意來參與的城市空間,不僅成為真正的人民文化中心,也將成為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綠肺。
B:人們總認為你的大膽與張揚只適合老外或者藝術機構,而跟國企和政府是不相吻合的,所以我很奇怪為什么像中鋼這樣的國企和像貴陽這樣的政府機構會找你來做設計。
M:當一個國有企業(yè)在改革中跟著國家大的轉變在轉變的時候,它突然來找你設計一個超高層,這個超高層是中國建筑師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中國上海、香港的超高層的重要項目都是外國建筑師設計的,他突然把這個機會交到你手上,他說我知道你在國際上得了獎,所以我想試試你。
這些人是不同的階層:有年輕一代的政府,有新國企的掌權人,有私企的房地產商。而我是一個有感情的建筑師,從來不相信學術和教條。找我來做設計的人,他們要么很感性,要么是掙夠了錢,有野心有夢想,想實現(xiàn)一些東西?傊,他們內心與我一定有種共同的情感,使他們在看到我的設計之后有所共鳴,而建筑本身只不過是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huán)境